地址:貴州省凱里市洗馬河街道
【青島新聞網(wǎng)獨家】
(文/崔文靜 圖、視頻/孫志文)
“風送楊花滿繡床,飛來紫燕亦成雙。閑靜正在停針處,笑嚼殘絨唾碧窗。”
明人楊基的一首《美人刺繡》,道出了古時繡娘的巧手雅韻。在青島,也有這樣一位名叫黃鳳的繡娘,她四五歲就會繡牡丹花;摘過非博會刺繡金獎,參加過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和亞太工藝文化周展覽。
現(xiàn)在,在嶗山區(qū)出版大廈城市藝術(shù)館,正有一場她組織的展覽。
參展上合峰會,拿下省金獎
圖中這幅刺繡品名叫《奧帆中心情人壩》,屬中國八大繡中的魯繡,在2018年第五屆中國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博覽會傳統(tǒng)手工藝比賽中,一舉拿下刺繡比賽一等獎,且為非博會上青島唯一的金獎;并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和亞太手工藝文化周《齊風魯韻》展覽中展出。
這畫為黃鳳原創(chuàng),繡了半年。從峰會會場附近取景,再進行二次創(chuàng)作。為了打造波濤起伏的效果,僅藍色絲線就用了20多種,整幅作品用色百余種,針法十幾種。
黃鳳的繡坊里正掛著這畫。走進錦雲(yún)繡舫,古箏曲悠悠;團扇、擺臺、香囊、吊墜、書簽等各色繡品琳瑯滿目;墻壁四周掛著裝裱的刺繡品,有的像山水畫、有的像油畫、有的像素描,多是黃鳳親手所做。
辭職照顧癱瘓婆婆,意外成了魯繡師
土炕頭,五彩線,姥姥把花繡。
自從記事起,黃鳳就喜歡看姥姥刺繡。長到四五歲,已能在小手絹上繡牡丹花。
姥姥撫著她的頭樂呵呵:這孩子行,能坐住。
上小學后,黃鳳回到市里讀書,暫別刺繡。直到2007年,辭職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,又和魯繡結(jié)了緣。
“媽媽,不要把精力都放在我們身上,發(fā)展點愛好吧。”讀小學的兒子支持黃鳳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兒。
說來也巧,黃鳳恰在報紙上看到了個招魯繡學員的廣告,“青島還有專教刺繡的地方!”黃鳳系統(tǒng)學起了刺繡,后多次去蘇州等地學習,2015年擁有了自己的繡坊。
如今,她是青島市刺繡布藝藝術(shù)委員會發(fā)起人兼主任、青島手工藝協(xié)會會員、市工藝美術(shù)協(xié)會會員,經(jīng)常受邀到學校、社區(qū)分享刺繡經(jīng)驗。
最喜夜半針落聲
晚上,做完家務(wù),孩子入睡,一個人坐在燈下,手把針線輕刺繡,這是黃鳳一天最享受的時光。
夜靜得很,心也跟著靜下來,針落在桌上、地上、繡花繃架上,發(fā)出清脆的響聲,這聲音,讓黃鳳癡迷。
針線在布上飛舞,荷花、臘梅、玉蘭……一朵朵盛開。一不留神,凌晨便到了。
黃鳳把花開到了服飾上,給自己繡旗袍,做配飾;她也喜歡教別人刺繡,尤其是小孩子,看到她們手拿繡花針的認真勁兒,仿佛看到了兒時的自己。
2015年招收學員以來,黃鳳已教了200多人,最小的只有四歲。
“有些孩子和媽媽一起來學,幾歲的孩子,比媽媽繡得還好,真是好苗子。”
黃鳳不由地笑起來,說話聲音都大了。
她拿出100多年前姥姥繡得錢袋子,一遍遍撫摸著。
姥姥傳給她的魯繡,黃鳳想傳給新時代的孩子們。
推開繡坊門,一件件刺繡擺臺映入眼簾,是黃鳳一針一線繡出的。
魯繡分為盤金繡、平繡、人物繡、雙面繡、亂針繡等針法,針法不同,可產(chǎn)生油畫、水墨畫、工筆畫等各種效果。
婦女節(jié)、端午節(jié)等節(jié)日,常有企業(yè)找黃鳳做刺繡培訓,作為團建的一部分。
如今技術(shù)純熟了,有時繡個新花樣,為了更逼真,仍會反復四五遍。
黃鳳會接些服裝刺繡的活,自己不做,交給學員們。一為練手藝,二來掙點零用錢。
學員中不乏像黃鳳一樣,從小熱愛刺繡,卻因種種原因幾十年沒能學的人。去年有位74歲的青島大姨找到她,實現(xiàn)起了童年時的刺繡夢。
辭職照顧婆婆,黃鳳機緣巧合學了魯繡。如今,她成了青島手工藝圈的名人,癱瘓的婆婆也康復了。
地址:貴州省凱里市洗馬河街道
本站關(guān)鍵詞:貴州電腦繡花機、電腦繡花機操作箱、廣西電腦繡花機、單頭刺繡機、云南電腦繡花機、皓瀚激光切割機、湖南電腦繡花機